在龙凤区法院执行局办公室里,申请执行人李某和被执行人王某的争执声不断传出。一边是供应商李某追讨60万元货款的正当诉求,另一边是王某的食品加工厂中20名工人因生产线被查封而面临生计问题。当“强制执行”遇上“生存发展”,这道难题该如何破解?
王某经营一家食品加工厂,长期为某大型商超供应速冻食品。自2024年起,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累计拖欠供应商李某货款60万元。李某多次催要无果后,向龙凤区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法官卜祥宇与李某来到工厂,实地走访时发现,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打包新一批订单产品。双方当事人见面后,李某坚持立即查封拍卖设备,而王某则强调“设备停转,债务永无清偿之日,商超的订单才完成30%,现在查封设备不仅要赔违约金,工人们的工资也发不出来。”
按照传统执行思路,查封拍卖设备是最直接的选择。但执行团队算了一笔账,若立即拍卖专用生产线,并不足以偿还李某的60万元货款,而企业破产将导致20名工人失业,商超供应链也会受到影响。
“能不能让机器转着把钱还上?”带着这个想法,卜祥宇连续走访企业、商超,确认商超订单真实性,并在调查中发现,该企业虽暂时经营困难,但生产工艺成熟、销售渠道稳定,具备经营还款的可能。
经过双方当事人同意,卜祥宇法官提出“协议监管”执行方案:法官给生产线上的设备贴上醒目的封条,在旁边备注“允许生产经营使用”。王某每天需向法院报送生产数据,执行干警每周突击盘点资产。同时,设立法院监管账户,企业每笔订单收益按比例直接划扣抵债,剩余资金用于原材料采购和工资发放。
这种“活封”模式既固定了财产价值,又保住了企业的生产资格,“就像给企业系上‘安全带’,既防止资金失控,又留出发展空间。”为进一步打消李某顾虑,法院同步冻结了王某名下房产。
历时4个月,王某的企业顺利完成订单,创收150万元,全额清偿了债务。还款当天,李某主动提出减免一些利息,“老王也不容易,这几个月为了保证生产安全,天天都睡车间里。”王某则拉着法官的手哽咽道,“你们保住的不仅是厂子,还有二十个家庭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