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培训班停办
退款难上加难
少数学生家长带头维权
这样的群体性纠纷如何化解
一起来看看
缘起:教育机构失信拒不返钱
被告系大庆一教育咨询公司,主要从事教育培训活动。2019年6月,原告小李等47人与被告大庆某教育咨询公司分别签订了《会员申请协议书》,约定原告小李等47人成为被告的会员,学习素描课程,学期两年,每人每年学费10000元。为吸引更多学员,双方还约定期满后将返给每名学生学费6000元。
期满后,被告教育咨询公司因经营不善、资金周转困难等原因,拒不返还学费,遂与这些学生产生纠纷。
另查明,由于被告目前停业,还与29名学期未满的学生产生了矛盾。
法院:示范诉讼先行化解个别案
因被告教育咨询公司拒不偿还学费,2021年11月28上午,11名学生家长一同来到高新区法院,欲以孩子名义将教育咨询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对方返还所拖欠的学费。
负责此批案件管辖的五湖法庭庭长贾彪很快意识到,这是一起群体性案件,此后极有可能还会有批量案件涌入法院,于是找到这11名学生家长,详细了解纠纷的具体情况。后得知相似情形,多达70多件。
为妥善化解这起群体性纠纷,贾彪决定采用示范诉讼模式,并建议当事人根据案件类型,即期限届满和未满的两种情况,先行起诉两起案件。11名学生家长欣然接受法官意见。
波折:人去楼空导致送达难
2起案件很快驶入快审绿色通道。贾彪立即联系被告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但无人接听电话。随后,又与司法辅助人员一同前往被告教育机构处,发现公司竟空无一人,案件送达陷入僵局。
为尽快化解矛盾,贾彪动员学生家长,尽可能提供被告法定代表人及实际控制人相关信息,并到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查找线索。
后经多方查找,得知被告系大庆市一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的孵化企业,于是立即组织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前往该基地调查情况。
经释法明理,该孵化基地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并主动帮助沟通和从中协调。很快,被告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浮出水面,并承诺配合法院工作。
成效:案外成功化解74件
案件定于12月10日上午开庭。在庭审中,贾彪从道德诚信和依法履行角度,对双方展开调解,引导被告算好诉讼“明白账”,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同时向原告方告知被告方存在的实际困难,争取原告方的理解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