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县法院胡吉吐莫法庭:双语审判促民族团结 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09-08 16:04:29
胡吉吐莫人民法庭位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西南部的胡吉吐莫镇,辖区面积约1262平方公里,辖区人口约5万余人,其中约有蒙古族居民6800余人。成立于1985年10月,曾先后获评“全省法院先进集体”“全市法院系统先进集体”“黑龙江省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胡吉吐莫法庭注重延伸审判职能、服务大局发展,加强法庭的品牌建设和队伍建设,将法庭建设与辖区风土人情、地域特色、普法宣传、主题教育相结合,打造了深受辖区群众赞誉的“双语法庭”。
以双语审判促民族团结和谐
2019年4月的一天,胡吉吐莫镇农民付女士来到杜尔伯特法院立案大厅,向办案人员提出立案申请。可是,付女士只会讲几句简单的汉语,稍微复杂一点的意思就得用蒙语表达,双方连说带比划,都急出一头汗,办案人员也没完全弄明白付女士的诉求。
承办法官掌握相关情况后,迅速请示了院领导,经批准,决定为其临时找来蒙语翻译,以保证其与法庭工作人员能够正常交流,充分行使各项诉讼权利,翻译费用全部由法院承担。语言交流顺畅了,也就拉近了法官与群众的距离,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当事人双方握手言和。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中心法庭,蒙古族群众对“双语”诉讼的司法需求,让院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必须马上引进专门的“双语”人才,为蒙古族群众提供诉讼便利。很快,通过多方推荐,聘请了通晓蒙汉双语的翻译。这一做法,不仅仅是消除了语言沟通障碍,也促进了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以调解优先促矛盾纠纷化解
去年春季的一天,家住巴彦查干乡的包某诉称,他家一头牛被家住泰来县的孙某撞伤。胡吉吐莫人民法庭了解情况后,没有马上给包某办理立案手续,而是立即率人驱车百里深入巴彦查干乡和泰来县,对这一案件就地进行调解。这样做,是因为办案法官在心里为双方当事人算了一笔账:“如果按正常法律程序走,立案、审理、执行一步步下来,不但耗时长,花费也多,最后的效果却不一定使大家满意,莫不如先行调解,对大家都有利。”
之后,在近10天的时间里,办案人员多次往返两地当事人家中,经过3次面对面的调解,包某拿到了应有的赔偿。
想农牧民之所想,急农牧民之所急,是胡吉吐莫人民法庭依法办案的一贯要求。法庭在调解、立案、审理等各个环节,只要农牧民有需要,法官就不辞辛苦、不怕困难,为农牧民排忧解难。
以忠诚履职促乡村振兴发展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为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农民致富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支持,对于在农村土地承包过程中的多地面积收费、确权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纠纷,胡吉吐莫法庭在院党组的领导下,积极主动作为,在全院范围内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班,对“多地确权”案件进行巡回办理、专项推进,切实发挥好人民法院在司法为民、服务大局方面的职能作用。
今年8月份,专班干警日出而作、日入未归,以下沉到村屯、深入农户家中的方式进行巡回办案,对农户关心和疑惑的问题现场释法析理,有效开展政策解读、加速矛盾化解。
在入户过程,有的农户问“这多地面积收费是否合法啊”,专班干警便向其讲解,农村基本每个农户土地都多,那么农户在二轮土地承包面积和其他承包地面积以外超面积耕种的土地,应属于村集体其他土地或村里的机动地,对该部分土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有权以村民代表大会的方式决定是否由农户继续耕种、是否收费及收费数额;还有农户说“交完费这土地可以享受到什么政策”,对此法官也耐心作出回应,对这部分土地可依法进行发包,按照目前的市场发包价格,一亩土地可以有500元左右的利润,对于未来国家的相关政策,这部分土地也将依法享有各项权益……对于其他种种问题,专班干警都进行细致解答,力争疑虑当场消除、矛盾当场化解。仅成立一周,专班已巡回办案300余起,现场达成调解274起。
目前,巡回办案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许多尚未被起诉的村民主动缴纳了相关土地费用。下一步,胡吉吐莫人民法庭将不断加大释法析理及政策解读宣讲的力度、深度和广度,确保在本月底前,专班工作覆盖胡吉吐莫法庭辖区内1镇2乡,共计13个行政村,为乡村振兴贡献人民法庭的智慧和力量。
|